恙虫病,是指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
恙虫病定义:一种急性传染病,由恙螨幼螨叮咬人体传入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后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恙虫病介绍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穷必毕生精力研制的稀世珍宝---罗浮山百草油,对驱虫驱蚊、解毒消肿有独特功效。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 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s)。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恙虫病病原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蓝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现8个抗原型。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chem234.com
恙虫病传播
恙虫病立克次体由恙螨(常为红纤恙螨及地理纤恙螨)经卵传递,以叮咬取食物时传给诸如森林及农村鼠类,包括家鼠,田鼠,及野鼠等。人体感染在恙螨幼虫叮咬后发生。潜伏期约6-21天左右(平均10-12天),起病往往突然,典型病例常以恶寒或寒战开始,在第一周,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度,常见有严重的头痛,并有结膜感染充血。在发热的5-8天,躯体常出现斑疹,并常扩展
到手臂和腿。他们可能很快消退,或变成斑丘疹,色泽加深。在发热的第1周,可有咳嗽;第2周,可发生肺炎。发病同时可见有四肢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在重笃病例,脉率增加,血压下降,出现谵妄,昏迷及肌肉抽搐,间质性心肌炎也比其他立克次体病更常见。
恙虫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恙虫病鉴别诊断
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