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六大发展重点,化工新材料涵盖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性材料中,主要分为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工新材料、复合化工材料七小类。
随着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工新材料在我国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15年,工程塑料需求量约为360万吨,特种橡胶需求量约为250万吨,有机硅约为100万吨,有机氟为75万~80万吨,高性能纤维约为4万吨,生物质材料约为14万吨。
虽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65%,特别是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石化基新材料自给率仅为33%左右,且工程塑料产量中外资企业占很大比重。国内生产的化工新材料主要是低档产品,中高档产品主要依靠进口,且缺乏针对细分市场的专用型产品。我国化工新材料研发力量薄弱,工程化水平更低,致使一些主要产品如聚甲醛、聚碳酸酯、丁基橡胶等的技术长期得不到突破。
为提高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化工新材料产业将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十二五”末,预期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研发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 75%,实现碳纤维、丁基橡胶、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
在特种橡胶领域,将扩大已掌握生产技术产品的产能,加快开发尚未完全掌握技术的品种。增加丁基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异戊橡胶、氟橡胶及SIS弹性体等的产能,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力争达到70%。加快开发丙烯酸酯橡胶、卤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耐寒氯丁橡胶、耐高低温氟橡胶及高端苯乙烯弹性体等胶种,尽快形成工业化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重点专用产品,瞄准为汽车、高速铁路和高端装备制造提供配套专用材料的机遇。
工程塑料将扩大已有产品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提高聚甲醛、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醚及聚苯硫醚等品种产能,提高其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积极开发新产品,增加常规产品高端牌号,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高性能纤维中,碳纤维领域将选定3~5家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研发工作,开发系列牌号碳纤维产品,提高单线生产能力,实现千吨级装置稳定运转;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强化热能的综合利用及废气治理,实现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开发工业用途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争取实现一批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碳纤维产业集群。芳纶领域要扩大间位芳纶生产规模,突破对位芳纶产业化瓶颈,拓展在蜂巢结构、绝缘纸领域的应用,到2015年产能达到1万~2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领域要扭转干法产品比例低的局面,将干法产品比例提高到70%,达到国际水平。
有机氟材料产值到2015年要达到300亿元,聚四氟乙烯在含氟聚合物总量中的比重由目前的90%降到75%以下。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加快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
有机硅材料产值到2015年要达到600亿元,单套设备年产能平均达到10万吨以上,二甲基二氯硅烷平均收率达到85%以上,氯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强下游产品开发,增加产品牌号,重点发展高性能有机硅下游产品及其配套单体等产品。
生物可降解材料则要建设工业化规模的聚乳酸生产装置,2015年全国至少具备10万吨的年产能。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及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实现生物法丁二酸的工业化生产,为大规模的PBS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料。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医用高端材料和产品。
在新材料产业布局上,应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烯烃基地和下游产业,集中布局,园区化发展。碳纤维等增强纤维在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取得重大突破前原则上限制新建项目。要加强保护萤石等稀缺资源,控制氟化工初级产品加工规模。要合理控制有机硅产业甲基单体总量,限制新建单套规模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装置,大力发展苯基、乙烯基、烷氧基硅烷等特种单体。
技术是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的短板,行业应认真分析自给率和开工率双低的现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同步发展。企业应理性进入化工新材料领域,不宜过度投资,同时做好联合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和引导市场。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 史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