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中国化工用煤紧张状况仍将持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21 15:25:07    来源:中华化工网    浏览次数:784    评论:0
导读

中华化工网讯:去年12月以来,全国化工用煤空前紧张,部分化工企业甚至遭遇了无煤可用、无煤可买的尴尬。业内专家指出,受多种因

中华化工网:去年12月以来,全国化工用煤空前紧张,部分化工企业甚至遭遇了无煤可用、无煤可买的尴尬。业内专家指出,受多种因素制约,今后化工用煤供应将持续紧张,煤头化工企业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首先,无烟块煤供应量开始减少。我国化工原料煤主要用来生产合成氨、甲醇以及电石,另外就是近几年新兴的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乙二醇。目前,全国60%左右的合成氨及甲醇产能采用无烟块煤作原料,年消耗无烟块煤约7000万吨。2009年,全国无烟煤产量5.028亿吨,2010年达到5.04亿吨。表面上看,无烟煤产量可完全满足化工生产需求。但实际上,随着煤炭行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以及机采率的提高,无烟块煤产率正在大幅下降。2010年,全国无烟块煤产率已经由2009年的35%锐减至16%。根据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行业机采率将提升至75%以上,预示着今后块煤产率将大幅降至12%左右。依目前产量计算,化工生产所需的原料无烟块煤供应量只有6000万吨左右,缺口达1000万吨。


  其次,化工用煤的特殊要求制约了原料煤供应。对于近几年采用先进洁净煤气化技术建设的大型现代煤化工企业而言,其原料煤供应也不富裕。与电煤、民用和建筑用煤不同,这些企业对原料煤的挥发份、灰份、硫含量、灰熔点等指标均有较严格的要求。虽然包括壳牌粉煤气化技术在内的国内外先进煤气化技术供应商,均声称对煤种的适应性十分广泛,但实践证明,目前国内外任何煤气化技术也无法对煤种“通吃”。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新型煤气化技术—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包括美国GE、华东理工大学多喷咀、西北化工研究院多元料浆等技术),就要求煤的灰分含量不得超过13%,灰熔点温度不得高于1350℃,内水含量不能大于8%。这样一限制,真正适用的煤种就只有朱罗纪和少部分三叠纪的煤了。


  “甘肃华亭煤业集团年产量达1800万吨,但在其下属十几家矿井中,只有一个矿井所产煤的各项指标能满足渭化集团水煤浆加压气化用煤需求,年产量仅200多万吨。”渭化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尹润生向记者证实。


  而据记者了解,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原大化集团、广西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咸阳化学工业公司,以及神华内蒙古煤制油项目,无不经过了反复遴选,有的甚至屡遭失败后,才找到适合自身工艺技术的煤种。化工生产对原料煤品质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即便我国煤炭产量今后连年大幅增长,仍难解化工用煤紧张状况。


  第三,煤炭就近转化率提高,将减少化工用煤供应。产煤省份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正在加大煤炭就近转化力度。刚刚闭幕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传来消息,陕西省计划“十二五”期间,煤炭就近转化率将达到50%以上。另外,山西、山东、内蒙古、甘肃、贵州、河南、河北、黑龙江等主要产煤省区,确定的“十二五”煤炭就近转化率均超过40%。


  “各产煤省区煤炭就近转化率的提高,必然导致商品煤供应量减少,远离煤炭产区的化工企业煤炭供应将日趋紧张。”中国煤炭长安网副总编陈雁肯定地说。


  第四,煤炭企业煤化一体化步伐加快,将大幅减少优质无烟块煤的社会供应量,加剧化工用煤供需矛盾。以国内主要无烟煤生产企业山西晋煤集团和阳煤集团为例,晋煤集团每年无烟块煤产量1000多万吨。近几年,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参股或投资建厂,该公司化工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张,2010年,其合成氨产量已经达到660万吨,甲醇产量也突破240万吨,基本消耗了自产的无烟块煤。阳煤集团虽然有400多万吨/年的无烟块煤产量,但由于优先供给河北正元化工有限公司等下属化肥、甲醇企业及山西省重点化工企业,外销无烟块煤数量亦十分有限。


  不仅如此,晋煤、阳煤集团煤化一体化经营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还将刺激其他煤炭企业效仿,挺进煤化工领域。随着相关煤炭企业在煤化工领域布局的完成,煤炭企业自身用煤量将大幅增加,对外供应减少。
 

  最后,垄断格局形成加剧化工用煤紧张局面。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煤炭生产将以大型煤炭企业、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到2015年,全国将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千万吨煤矿达到60处,煤炭总产量控制在37亿吨以内,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家以内,大型煤矿产量占总产量的2/3以上。资源整合与大型煤矿企业的增加和崛起,在提高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率,提升煤炭行业安全技术水平的同时,将形成新的垄断群体。少数大型煤炭企业将通过控制煤炭供应,推高煤炭价格,加大包括化工企业在内的煤炭下游用户的成本。甚至不排除人为制造“煤荒”的可能。
 

Chem234.COM)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125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