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安全环保 » 正文

中国德国合作让山西焦炭变清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23 12:00:46    来源:化工新闻网    浏览次数:537    评论:0
导读

《山西省工业清洁生产“十二五”推行规划》显示,山西省现有焦炭企业227家,年产能在1.59亿吨以上,2010年焦炭产量8476.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商品焦占国际市场交易的70%以上。

中华化工网 山西省经信委刚刚发布的《山西省工业清洁生产“十二五”推行规划》显示,山西省现有焦炭企业227家,年产能在1.59亿吨以上,2010年焦炭产量8476.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商品焦占国际市场交易的70%以上。在巨大产量的背后,是大量苯并芘、苯可溶物、硫化氢、挥发酚、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成为山西重要的污染源。该省每年排放的烟尘量和粉尘量在全国前列,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指数也高于其他省份,超过1/3的城市深陷焦炭污染围城的困局。


     尽管山西曾为消除焦化产业污染做过诸多工作,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焦化企业没有配套建设污水生化处理、煤气净化设施,或虽有设施但不能正常运行。在窘境之下,山西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焦化行业作为工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重点,力争到2015年,焦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焦化行业60%以上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此刻,一个由德方出专家、出技术、帮规划、供咨询,中方辅以试点项目和配套资金,中德技术合作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效率打捆项目,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人士表示,试点项目的辐射示范效应,将为山西的焦化产业打开一扇清洁发展的窗口,由此让焦炭更清洁、更深化、更有技术含量。


     据了解,中德技术合作能源政策和能源效率打捆项目于2009年1月开始,计划于2013年12月结束。在项目合作框架内,德方以无偿援助的形式配备相应的长短期专家提供咨询指导,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物资设备等;中方则均配备足够的管理及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并履行项目执行合同中承诺的相应义务。打捆项目共包括4个子项目,在山西开展的是打捆项目中的第四子项目——能源资源及其副产品的高效利用,也是打捆项目中最大的一个子项目。


     这个子项目主要分为3个层次:宏观层面,提出山西省焦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中观层面,提出山西焦化工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方案;为焦化工业园区外的独立焦化企业制定生存和发展战略;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服务和信息系统,发挥焦炭行业组织的作用。微观层面,包括4项工作:为现有焦化企业制定技术优化方案,改进技术装备,提高焦炭质量,提高能源及资源效率,提高环保水平;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炼焦配煤方案;引进大型机焦炉技术;引进先进的焦炉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为焦化产业链延伸制定技术路线。 


     此项目对山西焦炭产业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中方项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山西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院长李霆说:“通过合作,借助德国的技术、管理和理念为山西省焦化行业提供咨询支持,可以共同完善焦炭产业规划,建立焦煤配煤研究中心,开展焦炭电子商务现货交易等。还可以帮助优化焦化产业布局,改造焦炉技术和环保水平,提高副产品的利用率。”


     目前,4项工作已经分步展开,项目进展富有成效。2010年,分别确定了山西焦化集团和古交市两个焦化园区为项目试点单位,进行了焦炭配煤中心可行性研究,就山西省建立煤焦电子商务进行了探讨。

 
     在山西焦化集团项目试点中,该项目将为焦化工业园区制定方案并付诸实施,为原焦化企业污染土地制定恢复治理方案。


     古交市煤化工示范区规划的具体任务是,确定焦炭总产能,规划现有焦化厂的关闭和改造,制定整个园区的技术方案、循环经济下的物流链接方案及所需的空间规划设计、运营方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子项目能否最终实现目标?记者在参加首届焦炭市场高峰论坛时见到了范海诺——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一位博士。他说,古交市、临汾市的试点焦化工业园区和建立配煤中心等4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也得到了山西省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他们正在寻找另外两个试点:一是帮助一家焦化工业园区外的独立焦化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二是对废弃焦化厂的土壤进行修复和重新利用。他希望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到全省、全国。


     范海诺直言,开展项目需要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范海诺希望,未来有更多焦化企业参与到项目中,使中德的技术服务对接更直接,更有效率。

 
 
  Chem234.COM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1476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