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化工百科 » 正文

中国教授合成分离新结构内嵌富勒烯 在国际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发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9 08:27:01    浏览次数:1781    评论:0
导读

碳原子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钻石和石墨烯。这种富勒烯由60个碳原子组成,因其形状而被昵称为“巴基球”。“内嵌富勒烯”是牛津大学研发出的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笼形结构,笼内装有氮原子。 富勒烯结构中最为特殊的性质是其碳笼内部为空腔结构,因此可以在其内部空腔内嵌某些特殊物种(原子、离子或原子簇),由此而形成的富勒烯被称为内嵌富勒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5日报道,牛津大学去年建立的碳材料设计公司在生产“内嵌富勒烯”(endohedral fullerenes)。这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笼形结构,笼内装有氮原子。

报道称,这种材料正用于制造一种小型便携式原子钟,能使无人驾驶汽车的GPS导航精确到1毫米。原子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系统。

报道称,45岁的碳材料设计公司创始人、纳米材料科学家Kyriakos Porfyrakis博士从2001年起就致力于生产出这种材料。

他说,“想象一个可以随身携带在智能手机里微型原子钟,这是下一场手机革命”。这会不会结束智能手机经常需要充电的时代?

碳原子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钻石和石墨烯。这种富勒烯由60个碳原子组成,因其形状而被昵称为“巴基球”。富勒烯结构中最为特殊的性质是其碳笼内部为空腔结构,因此可以在其内部空腔内嵌某些特殊物种(原子、离子或原子簇),由此而形成的富勒烯被称为内嵌富勒烯。

报道还称,碳材料设计公司前不久以2.2万英镑的价格卖出了第一批“内嵌富勒烯”材料,总重量为200微克。投资这家初创企业的牛津科技早期投资基金投入了7.5万英镑资金,去年牛津大学又为碳材料设计公司拨款7.5万英镑。

中国在富勒烯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杨上峰教授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卢兴教授组、美国Univ. of Puerto Rico陈中方教授组和日本筑波大学Takeshi Akasaka教授组合作,发现并分离表征了一种新结构富勒烯,改变了富勒烯界对于内嵌富勒烯结构已公认20余年的认识。

2015年3月,杨上峰教授课题组又成功地合成并分离表征了一种十余年来一直被认为因稳定性低而“不可被分离”的新结构内嵌富勒烯,这一发现弥补了内嵌富勒烯研究领域的一席空白,实验上证明了分离出低稳定性的新结构富勒烯的可能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审稿人认为,文章在富勒烯化学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项工作标志着在金属富勒烯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是一项很棒的工作。”

化工百科:
“内嵌富勒烯”是牛津大学研发出的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笼形结构,笼内装有氮原子。
富勒烯结构中最为特殊的性质是其碳笼内部为空腔结构,因此可以在其内部空腔内嵌某些特殊物种(原子、离子或原子簇),由此而形成的富勒烯被称为内嵌富勒烯。
2001年起牛津大学碳材料设计公司创始人、纳米材料科学家Kyriakos Porfyrakis博士就致力于生产出这种材料。
201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杨上峰教授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卢兴教授组、美国Univ. of Puerto Rico陈中方教授组和日本筑波大学Takeshi Akasaka教授组合作,发现并分离表征了一种新结构富勒烯,改变了富勒烯界对于内嵌富勒烯结构已公认20余年的认识。
2015年3月,杨上峰教授课题组又成功地合成并分离表征了一种十余年来一直被认为因稳定性低而“不可被分离”的新结构内嵌富勒烯,这一发现弥补了内嵌富勒烯研究领域的一席空白,实验上证明了分离出低稳定性的新结构富勒烯的可能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审稿人认为,文章在富勒烯化学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项工作标志着在金属富勒烯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是一项很棒的工作。”
牛津大学碳材料设计公司以2.2万英镑的价格卖出了第一批“内嵌富勒烯”材料,总重量为200微克。投资这家初创企业的牛津科技早期投资基金投入了7.5万英镑资金,去年牛津大学又为碳材料设计公司拨款7.5万英镑。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301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