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工业企业“智改数转”,你准备好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13 15:46:51    来源:中华化工网    浏览次数:381    评论:0
导读

近日,多省市针对工业智能化转型推出实施方案和奖补政策,例如江苏省针对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2亿、广东中山市针对认定为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企业给予最高500万激励、浙江温州市针对符合智能化转型企业给予最高400万补助,足见工业产业数字化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高激励500万,最高补贴400万。

 每年专项资金12亿

最高激励500万

最高补贴400万

  近日,多省市针对工业智能化转型推出实施方案和奖补政策,例如江苏省针对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2亿、广东中山市针对认定为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企业给予最高500万激励、浙江温州市针对符合智能化转型企业给予最高400万补助,足见工业产业数字化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那如何才能加速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或者打造“灯塔工厂”?《2022工业智能决策白皮书》通过数百家标杆客户的智能决策实践研究,梳理并总结出头部企业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新一代智能决策技术落地方法论,为正在智能化转型的企业提供一条“快车道”。
让工业企业智能化建设少走弯路
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工业企业开启了自身智能化转型,但由于过往的生产经验和传统管理理念仍会存在四大误区。

  面对这些误区,工业企业要以结果为导向,企业经营情况,加速业务增长为目的,不能单纯为了建设而建设,同时还需要有一套成熟、体系化的方法论支撑,以保证建设过程和结果的可靠。首先,企业需建设智能决策平台,并选择最佳业务场景落地;第二,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基础,并选择拥有较强智能技术、产品、落地经验和服务能力合作伙伴;第三,企业以全局优化为目标进行长远规划,从自身业务情况出发,定位智能决策场景优先区进行率先落地;最后,强化管理层变革决心,并匹配能够支撑长期运营的团队,针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规范,保障智能化转型顺利实施,有助于快速实现收益。

以全局优化为目标,让企业收益最大化

  工业生产各环节成本关联性强,有相互制约性,仅考虑单一环节成本最优则会陷入“木桶效应”,所以智能化转型要以全局优化为目标,来实现企业长远综合收益最大化。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场景数据基础完备程度和潜在收益进行综合考量,优先进行合适场景的智能决策落地建设。

  全局优化的智能决策系统将打通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利用全局优化视角,综合考虑产供销各个环节中的成本,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标。由于智能决策结果是综合所有内外部因素后的智能产出,所以全局的部署和渗透才能使其效果更佳贴近预期水平,真正助力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
如同国内3C电子制造巨头2021年新晋“灯塔工厂”,通过将智能决策技术和制造场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计划快速最优的排配和资源最大化利用。该企业通过搭建APS智能排产决策平台,实现制造需求和生产计划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减少信息传递的时滞性,增强产线的柔性调控度,满足了当下所有生产业务需求,并已在多条产线、多个工厂部署落地。该系统平台助力“灯塔工厂”综合产能提升5%、排产准确率提升5%、数据沟通错误风险降低80%、换产损失降低约5%,以及大幅提升多部门协同作业效率。

  再例如安徽六国化工在2020年通过构建全局可控产供销协同系统,实现智能化升级,能够更佳合理的安排生产物流资源、规划企业供应链,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该产供销协同系统为六国化工带来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人力投入时间减少50%、库存积压降低20%、库存周转率提升超10%、运输费用降低5%,以及仓储成本降低约2000万的显著收益。同时,该项目还获得安徽省级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项目和铜陵市级数字化转型一等奖,共获奖补超160万元,成为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标杆企业。

一个好的帮手,让“智改数转”事半功倍

  工业4.0时代,工业领先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前瞻技术的智能决策方案服务商进行合作,不仅因为机器学习与运筹优化相结合的技术路径是当前乃至未来5年主流的发展方向,更是源于该技术路径拥有全场景落地解决的能力。

  该类智能决策技术厂商多数拥有自研求解器,可以在更加复杂的问题中快速求解,获得优化解决方案,从而拥有全局优化的能力。欲了解更多智能决策技术在汽车、3C电子、钢铁等行业智能化转型标杆案例,可通过下方二维码获取完整版《2022工业“智能决策”白皮书》。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356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