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硅烷为什么不能中国制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01 14:10:44    来源:中华化工网    浏览次数:530    评论:0
导读

我们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硅烷,硅烷作为生产多晶硅和节能玻璃必不可少的特种气体,在电子产品、高效太阳能电池、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中华化工网讯  硅烷作为生产多晶硅和节能玻璃必不可少的特种气体,在电子产品、高效太阳能电池、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前夕,由于发达国家完全控制硅烷供应,进口硅烷价格飞涨,使国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受到极大损害。如此严峻形势迫使国内气体企业迎难而上,开始尝试用自主技术生产硅烷。在10月召开的全国特种气体第十四次年会上,记者发现国内硅烷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并正在打破国外垄断的局面。


    高纯硅烷被日美掌控


    南京亚格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关夫告诉记者,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而硅烷、尤其是高纯硅烷,已成为制约集成电路可靠性和成品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硅烷的纯度要求达到6N级(99.9999%)及以上。


    据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孙福楠介绍,液晶显示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是硅烷的三大主要应用领域,此外还有少量用于生产感光材料。硅烷是特种气体中的老大,它是一个国家气体产业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
    谈到目前国内市场时,浙江大学余京松教授指出,由于不具备规模化的硅烷生产能力,国内高纯硅烷市场几乎被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所垄断,使国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高效节能玻璃行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2008年暴发的金融危机带给国内企业一个教训:


    引进技术难以开花结果


    据余京松教授介绍,从1987年开始,我国就着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提高我国高纯硅及高纯硅烷的生产能力,但至今还没有成功引进国外技术的案例。


    目前国际上生产硅烷的方法主要有日本小松电子法(硅化镁法)、氢化锂还原三氯氢硅法、美国MEMC公司专有的氢化铝钠还原四氟化硅法和UCC法(氯硅烷经氢化和二次歧化反应)。这些技术在引进过程中会往往面临诸多问题。
    除此之外,余京松认为,引进国外技术除了意味着要引进全套的生产设备,还要被迫引进关键的生产原料和催化剂。关键原料控制在别人手里, 很难发展独立自主的电子工业。


    硅烷国产化初战告捷


    2010年是中国电子气体凤凰涅磐的一年,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艰苦磨练,终于在2010年发生了质变。孙福楠预言,我国硅烷市场由发达国家完全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硅烷国产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口硅烷价格飞涨,面对引进国外技术的碰壁和硅烷价格的飞涨,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国产技术生产硅烷。余京松告诉记者,早在1967年,浙江大学就通过硅化镁法成功制备了硅烷,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南京华特硅材料有限公司首先获得了质量不错的产品,紧接着,南京亚格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滁州市硅谷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浙江赛林硅业有限公司和浙江金华美晶硅电子有限公司的硅烷装置也陆续投产。这5家企业硅烷年产能为80~120吨,产能虽然不大,但硅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可喜局面为业界带来了信心。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除了上述几家企业已经投产外,浙江中福硅能有限公司、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和英利“六九硅业”等大型项目正在建设中,一旦这3家企业建成投产,我国硅烷年产能将突破4000吨。


    跨行业合作做大做强


    对于硅烷国产化之路的发展,与会代表提出了各种建议。陈关夫认为,国产硅烷做大做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发达国家凭技术优势对硅烷实行打包销售和贴牌销售,导致国内企业除了买他们的硅烷之外,还必须买他们精密的钢瓶、阀门等设备。


    他认为,我国硅烷产业要有所突破,除了要开发生产技术之外,容器设备的制造技术也要跟上。另外,政府在政策上应加大对国产硅烷开发的支持力度。上海浦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的专家建议,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跨行业间加强配合,气体的纯化、检测、充装、物流等各细分行业积极支持,降低产品的成本。另外,同行业间应各取所长,避免无序竞争。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47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