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拉闸限电导致化肥减产或使农产品价格走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30 10:43:04    来源:中国化工新闻网    浏览次数:340    评论:0
导读

中华化工网讯:11月29日,工信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运行要素保障协调,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用能和运输需求,保障化肥企业正常生产用

中华化工网讯:11月29日,工信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运行要素保障协调,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用能和运输需求,保障化肥企业正常生产用电,保障榨糖企业正常生产用电和甘蔗运输用柴油,不得拉闸限电。


  这是自今年三季度工信部发布“节能减排强制令”以来,首次在具体行业上出现的政策松动。受制于节能减排的影响,目前全国尿素行业已出现15年来最严重的产量萎缩,其中10月份产量同比下降了18%。


  限电导致化肥减产


  王晓雷一直盼望着“强制令”的终结。他所在的天脊中化高平化工公司是山西省重要的化肥生产企业,正常月份的尿素产量约为6万吨,但目前只能开动设备生产3万吨。


  而几个月来,电力供应时断时续,也难以保证生产,同时无烟煤也比较吃紧,没有以前好买。“尽管相对钢铁行业来说,化肥耗电量较小,但相对一般产业而言也属于耗电企业。”王晓雷说。


  记者获悉,目前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化肥生产大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限电情况,这给当地的生产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这使得今年全年的化肥产量可能不如预期。


  山西正经历严重的电荒。来自电力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山西全省最大用电负荷达到1732万千瓦,省内电力供应明显不足,最大电力缺口达320多万千瓦,预计年底电力供应缺口将达到500万-600万千瓦,缺口占总用电需求的20%-25%。


  该省目前对于省内各地市采取了用电限制的办法,高耗能企业受到影响较大,这波及到了化肥企业。以天脊中化为例,其全年化肥产量一般在70多万吨,但截至目前只有40多万吨,即使最后一个月开足马力生产,也只能达到50万吨,产量相比去年将大大缩水。


  事实上,类似情况在各地均有存在。10月份,山东尿素产量为313085吨,同比减少了12.8%;河南的产量为174027吨,降低了33.6%,山西和河北的尿素产量则均下降了约40%。


  东方艾格公司分析师徐洪志告诉记者,上述4省的尿素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其产量下降,导致全国出现6个月以来的尿素同比负增长。


  尽管12月份国家可能对出口采取新的关税措施,并将加大生产力度,但是可能明年春季的化肥供应形势不容乐观。“现在就看国家的调控了,但是形势远不如今年一季度好。这对农产品(20.40,0.00,0.00%)价格上涨可能有一定的压力。”徐洪志说。


  徐表示,钾肥、磷肥的情况稍好一些,但总体而言,化肥行业的整体供求形势不容乐观。


  或推高明年农产品价格


  由于化肥占到整个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大的比重,化肥供应形势趋紧或使得明年的农产品价格受到影响。


  中银国际分析师叶丙南告诉记者,目前化肥占到整个粮食和蔬菜成本的第二大比重,仅仅次于人工成本。


  在粮食生产中,化肥的成本比重是21%,高于土地成本的18%、机械等成本的15%,也高于种子成本的5%,仅仅低于人工的32%比重。


  在蔬菜的耕作成本中,化肥和农家肥的成本比重为18%,也仅低于人工成本的40%,高于农药、土地等成本比重。


  今年以来,蔬菜价格上升了约30%,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10%,导致CPI(居民消费涨幅)在10月达到4.4%的近两年新高。明年如果化肥等成本仍难以下降,预计CPI也会受影响。


  “预计明年劳动力成本仍会延续较大涨幅,加上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可能进一步明显上升,这些因素将推动食品价格明显上涨。”叶丙南说。


  根据中银国际的预测,在粮食不大规模减产情形下,考虑到主要因素,预计明年粮价平均涨幅在10%-15%,对应CPI 同比预计在4.4%左右。如果全球粮食明显减产,国内粮价涨幅超过15%甚至达到20%,加上通胀预期带来非食品价格扩大,那么CPI同比可能超过5%。


  东方艾格公司分析师徐洪志则认为,下一步国家调控,可能会加大出口限制的作用,进而保证国内化肥的供应。“但是不管如何,目前要加快生产是必要的,像钾肥等形势要好一些,就与主要产地在青海等地,对企业限产不太严重有关。”他说。


  目前尿素的价格为每吨2000元,相比今年的最低点1500元/吨,已经上升30%。同时钾肥、磷肥的价格也在3000元/吨的水平,尽管没有达到2007年的最高水平,但是也已不低

  Chem234.com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754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