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能源化工产能大幅提升。"十一五"全省共安排重大能源化工项目284个,完成投资2500亿元。全省新建大型现代化矿井21个,其中千万吨级矿井10个,新增原煤产能1亿吨,新增原油产能2029万吨,天然气产能1382亿立方米,油气产能居全国第三位。预计"十一五"末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将达到2.8亿吨标准煤,较2005年增长91.6%,年均增长13.9%。靖边国电风电、渭南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有序推进。"气化陕西"工程步伐加快,全省累计实现85个县城通气。
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关闭小煤矿120多处,单井规模提高到48.5万吨/年,12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3%,较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累计关停小火电122.8万千瓦,全省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1677万千瓦,占火电总装机的80%,较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煤化工以发展煤制烯烃、煤制醋酸等产业链条为主,趋向大型化、国际化、现代化。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彬长大佛寺24×500千瓦低浓度瓦斯发电厂,以及铜川下石节8×500千瓦、陈家山3000千瓦、韩城2500千瓦瓦斯发电厂,全面启动韩城矿区煤层气地面抽采利用项目。2009年矿井瓦斯和煤层气抽采1.83亿立方米,利用995万立方米。
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新建大型煤矿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600万吨/年国产综采成套设备在黄陵二号矿井试验成功,能源装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新建常规电厂单机容量均在60万千瓦以上,并全部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机组,建成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华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秦岭以北火电厂全部采用空冷技术,同步安装脱硫和除尘装置,脱硫机组已达到1447万千瓦,占火电装机的69%。新建煤制甲醇单套装置均在60万吨/年以上,基本采用世界先进的气化、合成等技术工艺。石油注水、二氧化碳驱油和地质封存等国际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M-TO、醋酐联产醋酸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0%,石油转化率达到35%,天然气转化率达到10%。煤矿平均回采率由2005年的约50%提高到2009年的65%,石油采收率由18%提高到30%,原油和成品油管输率由30%提高到7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998下降到0.121。组建了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能源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为能源化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新能源和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着力实施100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华电、国电、拓日新能源、比亚迪等30兆瓦项目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国华靖边20兆瓦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顺利完成。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启动,鲁能靖边席麻湾风电项目、大唐定边张家山风电一期、华能靖边龙州风电一期、国电定边繁食沟风电一期等装机40万千瓦项目开工建设。汉江干流蜀河电站27.6万千瓦、喜河电站18万千瓦装机建成投产,旬阳、白河等大中型水电站加紧建设,小水电年装机规模以6%的速度递增。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初显成效。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多晶硅1000吨、光伏电池片1000兆瓦、光伏组件600兆瓦、风电整机1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5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金风科技、比亚迪、国核宝钛锆业、陕柴重工等一批核心骨干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能源化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显。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壮大为全省第一大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服务西部强省建设,支撑能源强省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2009年,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3825亿元,占工业产值8500亿元的45%,较2005年1523亿元增长146%,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约17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3580亿元的48.9%,对GDP增长13.6%贡献达到了3.3个百分点。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带动下,2009年陕北两市实现生产总值202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63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28%和40%,均较2005年增长3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