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郊外建有一座工厂的Fortunique公司是中国首批外商独资工厂之一,在这里生产已有20多年了,产品包括塑料骨科产品、聚乙烯手术衣、超声波探针套和其他医用产品。
但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比如在去年薪资水平就猛增了20%,迫使这家最早进入中国的公司寻找新的低成本制造地,公司董事Charles Hubbs在其工厂里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Hubbs说:“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我们继续留在中国,再过3年我们就将扛不住成本压力了。”他说,过去五年薪资水平已经翻了一倍,而且人民币的升值使一些难以转嫁给客户的成本进一步上涨。
其广州工厂现有5条挤出生产线和少量的注塑机,占地20万平方英尺,有500名员工。
Fortunique的工厂附近过去建有一些制鞋厂,制鞋业一度是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但在成本水涨船高以后,加上在广州新建了一个大型火车站,作为国内时速250英里的高铁线路的运营中心,这些工厂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Fortunique公司的塑料生产仍将留在广州,但Hubbs说道,缝制和其他装配作业有必要迁往柬埔寨和缅甸这样的欠发达亚洲国家,这些地方的工厂薪资每月仅50美元,而在中国同一工种要300-400美元。
在过去几年里,制鞋和纺织品生产商已带头掀起了这一趋势,在Hubbs看来,今后在医疗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领域将越来越普及。
一些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这表明了一些制造企业转换经营模式的必要性。
香港中文大学的管理经济学教授Vernon Hsu认为,中国的出口型企业需要认真考虑把劳动力含量高的生产业务迁往海外,比如东南亚,同时把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留在中国。
Hsu在2月26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在广州举办的演讲活动中说道:“中国企业要开始走出国门,寻找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建立优势。在这方面领先一步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Hsu举例说,去年,香港的综合性采购集团利丰集团把在华采购业务减少了5%,把在孟加拉国的采购比例提高了20%,以寻找价格更低廉的劳动力。
利丰集团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在全球有13000名员工,管理着各大品牌公司和零售商的供应链。
像Fortunique公司这样的劳动力支出上涨情况在广州和其他沿海制造地区比比皆是,但相比有能力提升自动化和吸收成本上涨的规模较大的注塑商,该公司可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
不过,Fortunique公司正在努力寻求其他战略出路。
该公司现把员工福利提到比工资还要高的水平,此外还在日益发展的中国大陆医疗市场上设立销售处,希望把握这里蕴藏的庞大发展机会。目前其绝大部分销售来自欧洲和北美,是这些国家首屈一指的利基产品生产商。
该公司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或许是决定开发自主品牌产品Premier Guard。Hubbs说,相比为其他公司提供承包生产的传统业务,自主品牌的利润更为丰厚。
目前,Premier Guard品牌销售额只占公司总销售的约15%,其他都来自承包生产。Hubbs说,但公司力争在3年内把自主品牌产品所占销售比提升至60%。
他透露说,公司将把大部分品牌业务和作为其核心的项目相关薄膜挤出业务留在中国,但其他承包生产基本上将迁往成本更低的其他亚洲国家。
Hubbs说,他已在缅甸进行了业务接洽,作为一家小型制造商,他们希望在能够提供一定本地支持的地方生产。但他表示,对缅甸的贸易制裁使得难以实现这一点。
他说:“一旦制裁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在短短几周内就会到当地建厂。”
除薪资上涨外,Hubbs说,该公司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棘手问题,因为现在中国内地经济迅速发展,民工们不用像以前那样纷涌到沿海城市寻找工作。
他说,比如,Fortunique公司要满足目前的业务所需约缺少100名劳动力,所以无法承接新的承包生产业务。
Hubbs说,虽然他曾考虑过把生产迁往中国其他的地方,但预计3年内这些地方的薪资水平也将快速上涨,到时候一切优势又将荡然无存。
他说,他还想过把生产迁往与广东毗邻的地处南部边境的广西省,同时在与之接壤的越南兴建第二座装配厂,但考虑到日本电器制造商大量涌入建厂,也将推动当地成本的快速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