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是一种高分子的有机絮凝剂,通过对合成和官能团的合理定位,使絮凝效果大大增强。对于城市水二次过滤等地低浊度的处理是较为理想的,已经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化工、造纸、电力、电子等分渗透纯水行业。
产品特点:
l 与反渗透膜元件兼容,不会在膜表面沉积
l 与各类膜阻垢剂、膜杀菌剂、膜还原剂及含氯原水兼容。
l 高分子量,反应速度快,絮凝效果好
物理特性:
外观: 透明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密度: 1.16±0.05
PH值: 6±0.2
冰点: --3℃
粘度: 103.6CPS(25℃)
应用:
将MX200连续投加至进入膜系统前的进水中。建议剂量是在进水中投加1-5ppm。视水的化学性质和膜类型和系统运行参数(如回收率、温度与压力等)有所变化。具体加药量由JESDE的代理服务商通过现场试验进行调整。
稀释:
应连续投加,建议在计量泵的最高频率下进行原液直接投加。
操作注意事项:
佩戴乳胶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若溅到眼睛时,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并迅速就诊。防止外溢在水泥地面以免引起腐蚀,如侵蚀地面请立刻用清水冲洗。
包装:
20kg/桶或25kg/桶
3-4.1 原水中的胶体颗粒
无机物:象细泥砂、胶体状粘土、氢氧化物和金属盐等;
有机物:象由动植物分解产生的腐植酸及灰黄霉酸、着色剂、表面活性剂等;
生物体:象微生物类的细菌、浮游生物、藻类以及病毒;
3-4.2 管道絮凝剂的原理
絮凝作用指的是带负电的胶体颗粒和带正电的化学剂之间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分别说明如下:
3-4.2.1 电中和
带正电的混凝剂能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荷,随着表面电荷被中和,胶体颗粒互相逐渐靠近,颗粒有效半径减小,最终失去稳定性而互相发生碰撞,互相碰撞的颗粒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体积,或称为絮体。
3-4.2.1 架桥
胶体悬浮液经过电中和脱稳后,絮凝剂的聚合物特性进一步增强了了絮体的形成。它们的长分子链在两个颗粒的表面之间架起桥来,并使单独的较小絮体互相结合,形成较大的、容易被去除的大絮体。
3-4.3 管道絮凝剂产品介绍
En-301:高效液体絮凝剂:由无机盐和高分子聚合物复配而成的高分子絮凝剂,用以多介质过滤器前去除胶体物质及小颗粒,从而降低SDI 值,此药剂投加浓度
为1 到10ppm 时效果较好。适用于中水回用,高浊度的水型。
3-4.4 絮凝剂的投加要点
3-4.4.1 投加温度
当水的温度比较低时,水的粘度大,水中杂质的热运动减慢,彼此接触碰撞的几率减少,不利于相互凝聚;水温低,水流剪力增加,絮凝体的成长受到阻碍,因此水温低时,絮凝效果差。只有水温升高,分子间的扩散速度加大,碰撞的几率增加,絮凝体也比较容易形成,则絮凝的效果将会增加。通常最佳的进水温度为25℃左右。
3-4.4.2 絮凝剂的投加点
絮凝剂加药装置由溶药箱、溶液箱、计量泵和相应的管道、阀门组成。为保证系统投加的絮凝剂能与原水充分地混合,应在投加点设置药剂导流管和管道静态混合器,如下图所示:
从而使絮凝剂在水中分布的较为平均,达到有机物、微生物以及铁铝氧化物形成的胶体物质抱团,从而被过滤设备充分地截留,以达到降低预处理产水SDI 值的目的。
3-4.4.3 絮凝剂精确投加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絮凝剂的效果是随着絮凝剂的用量增加而加强,但絮凝剂的用量达到一定值时会出现峰值,再增加用量时,絮凝效果反而下降,故在使用时要确定最佳效果的絮凝剂用量,当絮凝剂过量时,有时会使形成的絮凝体重新变成稳定的胶体,絮凝剂的用量与溶液中悬浮物(包括铁铝氧化物、胶体等)的含量有关,故在使用时要确定精确的、最佳效果的絮凝剂投加量。当通过实验的手段确定最佳的絮凝剂投加量后,则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絮凝剂的投加量与水量的精确匹配,否则,当系统流量发生变化时,要么产生絮凝效果不好,要么絮凝剂过量而穿透后续工艺以致对反渗透产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