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巴斯夫正在中国推进聚氨酯业务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16 13:37:08    来源:www.chem234.com    浏览次数:1100    评论:0
导读

中华化工网讯: 如今,聚氨酯已经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全球一体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预计中国的聚氨酯市场将会持续增长。

中华化工网讯: “如今,聚氨酯已经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全球一体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预计中国的聚氨酯市场将会持续增长。”巴斯夫聚氨酯亚太区业务高级副总裁马岚丽博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这一判断,巴斯夫正在中国有条不紊地推进其聚氨酯业务战略。仅在聚氨酯组合料方面,该公司继上海、广东南沙两个已投产项目之后,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天津工厂建设,重庆的新项目也在规划之中。


        中国市场增幅超GDP


        组合料是由异氰酸酯和聚醚再加一些合成添加剂,发泡生成符合各类需求的一种新型塑料。马岚丽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聚氨酯市场增长一直非常强劲,过去几年始终高于GDP的增幅,年增幅常常超过两位数。“我们预计,这种强劲增速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北方地区未来增速将维持在7.7%的水平。”她说。


        马岚丽强调,她对北方地区聚氨酯市场的增长预期是有依据的。譬如,由于北方地区的冬天气温较低,随着中国政府持续推广建筑节能保温等政策,未来在建筑节能保温方面将有很大的需求;在整个冷链运输方面,北方未来也将有很大的市场;在汽车领域,北方地区集中了几个大型生产基地,主要是吉林和辽宁,以及天津和北京组成的两个工业带。此外,从北京到天津一路开车过来,能看到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建设新能源项目,而聚氨酯产品能够为这些行业提供支持。


        “考虑到中国市场对聚氨酯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且其本身也是很大的全球制造基地,我们认为,以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市场状况分析,在各地建设的新产能上马之前,全球每年增长的需求需要一个40万吨/年新装置来满足,因此对于产能过剩我们并不担心。”她表示。


        天津项目应需求而生


        记者在巴斯夫天津聚氨酯组合料项目现场的一张专用地图上看到,该公司在全球现有的组合料工厂已达38家。近年来,巴斯夫逐步在中国进行布局规划,天津组合料将辐射华北和东北三省等区域,重庆组合料厂则覆盖西南市场。马岚丽说表示,巴斯夫的策略是,把组合料工厂安排在那些有密集需求的地方,同时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之上密切关注其他省份,一旦发现需求明显增长,及时对服务和网络进一步扩展。


        为什么要把北方地区的组合料工厂选在天津?马岚丽对此解释道,其一,天津是北方最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其二,这里有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可以很容易地把原料运进来,把产品运出去;其三,天津有1200万人口,较高的教育水平为组合料工厂运行提供了良好的人力支撑。据悉,天津项目将重点面向汽车、建筑等行业,并为风能、太阳能等领域提供技术服务。


        组合料工厂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的同时,还要保证产品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马岚丽指出,天津组合料工厂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本地的基地。在异氰酸酯方面,将以巴斯夫上海工厂及韩国工厂为主;聚醚方面,主要来自韩国和新加坡。“我们所拥有的优势是在天津组合料工厂投产之前,已在中国其他地区运行了类似项目,并有良好的原料配套项目。”她称。


        防火指数关乎推广进程


        近一段时间,国内接连发生的建筑火灾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也对聚氨酯应用产生了灾难性影响,人们对于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性产生怀疑。马岚丽对此表示,巴斯夫正积极与其他生产商一道,在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的框架下与相关部门商讨应对之策,未来将向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并在规范制定方面提供意见,努力使聚氨酯材料的防火标准能够达到最安全的水平。


        “巴斯夫有很高的安全健康和环保标准,我们这个标准贯彻到产品的开发、生产、运输、存储等整个生命周期。”马岚丽称,巴斯夫聚氨酯产品涵盖了所有的防火序列,拥有目前国内最严格的B1等级产品。虽然B1级产品的成本会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建筑节能保温所能达到的效果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她强调:“就产品的安全性而言,如何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巴斯夫把产品直接销售给建筑承包商的同时,会努力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使用我们聚氨酯产品的人员能够受到正确的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把安全环保的理念与标准,运用到原材料的采购与应用环节,使供应商也达到同样高的环保标准。”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209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