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化工网讯:一方面,被认为是新能源中的发展明星,受到业界推崇和政策扶持,产品被列为推广产品;一方面,被专家质疑减碳能力和发展潜力,在受到争议和原料政策限制的同时,还遭受了市场不利的打击。这样矛盾的局面,正是我国燃料乙醇行业的现状。作为石油资源的替代能源,燃料乙醇由于原料可再生,从问世起就备受关注,发展之初可谓一片叫好声,同时受到多项政策扶持,玉米乙醇还有政府补贴。然而随着粮食供应日益紧张、价格暴涨,玉米乙醇被紧急叫停,非粮乙醇项目开始上马。但好景不长,非粮乙醇目前同样遭遇了原料暴涨的问题,同时市场推广受阻。
对此情况,近日在宁波召开的2011乙醇行业研讨交流会上,各方专家就我国的燃料乙醇行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山之石难以模仿
巴西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燃料乙醇的国家。
1975年,巴西首次提出实施“汽油醇计划”,以甘蔗作原料生产乙醇,平均16吨甘蔗转换1吨燃料乙醇,生产成本约2200元/吨,折合当量汽油3600元/吨。1977年,以20%比例与汽油掺烧的乙醇汽油开始在首都圣保罗使用。1980年,巴西将乙醇汽油中的乙醇含量提高到22%,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巴西全国年产甘蔗乙醇1000万吨,其中97%用作汽车燃料。巴西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
据万振涛介绍,实施“汽油醇计划”给巴西带来了三大收益,即形成了独立的经济能源运行系统,刺激了农业、乙醇工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美国则用玉米来生产燃料乙醇。作为粮食大国的美国因其土地平整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出现粮食过剩,出口粮食占全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35%,玉米出口量则占到全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60%。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韩文高认为,美国以玉米为原料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实际上一举多得:一是消耗多余的玉米;二是解决农业工人就业;三是获得乙醇酒精行业税收;四是替代石油,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虽然美国政府用于燃料乙醇的年均补贴为44亿美元,收益却可以达到55亿美元。此外,世贸组织国家还曾指责美国用大量玉米转换乙醇,减少了粮食出口,从而抬高了国际市场粮价。据世界银行统计,近年来粮价升高65%的原因可归咎于盲目发展生物燃料。
相对于巴西和美国而言,我国既没有大量廉价的甘蔗,部分依靠进口的玉米更不能用来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同时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因而在此情况下,韩文高认为,目前我国的乙醇汽油处境相当尴尬。
燃料乙醇遭遇原料难题
“尽管我国燃料乙醇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和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的燃料乙醇还是个刚刚兴起的幼稚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相当多的问题。”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万振涛这样认为。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原料问题。
作为新兴能源之一的燃料乙醇是以玉米、小麦、薯类、甘蔗、甜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脱水等工序制成的含量在99.2%(体积分数)以上的无水乙醇。而根据2004年发布的《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GB18351-2004),车用乙醇汽油是用90%(体积分数)的普通汽油与10% (体积分数)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的一种新型车用燃料。
万振涛和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韩文高都认为,最初我国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是战术行为而非战略行为。
据介绍,2000年,我国连续5年粮食大丰收使得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当时,国家没有建立粮食轮换机制,库存压力极大,出现大量陈化粮,有些粮食甚至已积压7年,仅黑龙江一省的粮食管理费用就达几十个亿。2000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做了7次关于发展燃料乙醇的批示。2001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赴巴西与美国考察,当年决定在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建燃料乙醇试点企业,中国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万振涛指出,这项措施起到了功利兼得的作用,不仅解决了陈化粮积压、卖粮难的问题,避免了大量浪费,还获得了新型清洁能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压力。
然而,近年来,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和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得到关注,燃料乙醇“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日渐突出。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暂停玉米加工项目的紧急通知》。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召开可再生能源会议,玉米变乙醇项目被正式叫停,今后只能“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然而,非粮乙醇却并未在粮食供应乙醇受限后发展起来。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我国的非粮乙醇技术中,主要以木薯乙醇为主。然而,今年以来,由于木薯原料供应不足,价格攀升过快,木薯乙醇相对于玉米乙醇而言失去成本优势。加之在整体通胀的大环境下,国家实施货币紧缩政策,今年不少木薯酒精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降负生产甚至停产现象频现,木薯酒精企业举步维艰。我国的木薯干供应主要靠从泰国、越南、印尼等地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泰国。近两年来,泰国政府不断加大出口木薯的政策控制,进口木薯价格一路上扬,目前价格约为每吨250美元,使生产企业无力承受。中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梅昌认为,长期来看,受天气干旱等自然因素影响,木薯价格仍有上涨空间,并将推高酒精价格。
是否值得发展引争议
除了原料问题,燃料乙醇是否能够节约能源,发展这一产业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付出是否值得,也饱受专家争议。
从粮食到非粮,原料消耗越来越高。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要消耗3.3吨玉米,7吨的木薯,10吨红薯,如果以甜高粱杆作原料,则需消耗15吨。“一个年产10万吨以上、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厂,收获季节就需要一条专门的公路用来运输。种植、浇灌、收割、运输等各种车械所耗掉的油、用掉的电,已经远远大于产出的新能源。”韩文高认为。
另外,从我国的能源结构看,我国煤炭消耗占70%,石油占18%,天然气占4%,水电、核电、风电合占8%。2010年,我国消耗成品油2亿吨,其中汽油6000万吨,约占1/3,也就是说汽油占我国能耗的6%左右。韩文高指出,“整体来看,乙醇汽油对于我国的总体碳减排起的作用有限。”
发展非粮乙醇任重道远
在目前以玉米和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处境尴尬的情况下,纤维素等新的燃料乙醇生产路线的研发力度开始加大,非粮路线也是我国发展燃料乙醇的原则之一,然而,甘薯、甘蔗、甜高梁等非粮原料加工路线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生产成本高,工艺相对复杂,国内仅有几个试点示范工程,距产业化生产还存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障碍。
在非粮乙醇中,纤维素乙醇是最被业内看好的一种。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中,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我国具有纤维素乙醇的原料优势。
目前,国内不少科研院所都对该路线燃料乙醇展开了研究。清华大学开发了微生物菌群同步产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工程细菌共发酵戊糖与己糖生产纤维素乙醇技术,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开展了“纤维素原料转化乙醇关键技术”研究等。在工业化生产方面,我国不少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乙醇企业纷纷启动纤维素制乙醇的示范项目。2006年,河南天冠集团3000吨/年纤维素乙醇项目启动,大约6吨秸秆生产1吨乙醇。安微丰源集团也开展了600吨/年的纤维素制乙醇中试项目,提出了秸秆原料生产乙醇先分离后发酵的工艺路线,乙醇成本约为4300元/吨。另外,今年4月有媒体传出消息,丹麦诺维信公司与中粮、中石化已完成500吨/年纤维素乙醇中试,并已具备量产能力。该合作项目最快有望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明年年底投产。据透露,该示范项目初期生产规模为1万吨/年,厂址可能选在我国玉米产区黑龙江肇东市。
钢厂尾气制乙醇则是另一个新兴的技术路线。今年3月,宝钢集团旗下的宝钢金属公司与新西兰朗泽技术公司举行“宝钢朗泽中科院尾气制乙醇示范工程”开工启动仪式,双方共同组建上海宝钢朗泽新能源有限公司,实施300吨/年乙醇示范工厂项目,示范项目预期六个月建成,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如示范工厂项目成功,再适时启动10万吨/年的商业化乙醇工厂项目。该技术将钢厂排出的一氧化碳尾气收集后,通过生物技术转换成乙醇。根据测算,年产10万吨的商业化项目可以比粮食发酵制乙醇节省30%~40%的成本,并有利于钢厂的清洁生产。
“我国汽车燃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内部可利用的石油资源却越来越少,单纯依赖国外进口,能源安全难以保证。我们用什么替代石油,保证可持续发展,这是能源界的重大课题。”万振涛说。而燃料乙醇正是优良的替代能源。尽管非粮乙醇的工艺和成本仍离商业化生产有一定距离,但必须尽快发展,才能解决燃料乙醇的原料问题,从而大范围推广燃料乙醇,解决近年来国内在燃料乙醇发展方面面临的窘境,推动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国家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