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我国首个8.7万吨级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动化生产装置投入运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07 16:30:11    浏览次数:559    评论:0
导读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动化生产装置在长春高新区投入运行,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生物质热裂解工业化技术的一些世界性重大难题,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主技术首次迈入了万吨级行列。

中华化工网讯 ) 7月28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动化生产装置在长春高新区投入运行,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生物质热裂解工业化技术的一些世界性重大难题,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主技术首次迈入了万吨级行列。

       这项热裂解液化技术由由吉林省颐民宝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民宝新能源”)所属的技术团队历经13年的研发完成。万吨级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装置于2011年7月开建,今年7月投入运行。“该装置每小时投料达1.5吨,年处理能力1万吨。通过该装置,1万吨的秸秆、稻壳、树枝、锯末等可以装华为约2400吨生物油,3600吨生物质碳及其他附产品。” 现场技术负责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李建隆介绍。
据了解,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厂所用的生物质燃料多为生物质成型燃料,如茎状农作物、花生壳、树皮、锯末以及固体废弃物等经过加工产生的块状燃料。“所谓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就是利用农作物、林产品的废弃物(秸秆、稻壳、树枝、锯末)等所有光合作用的植物为原料,在厌氧和限氧的条件下快速热降解,最终生产出生物油、生物质炭和可燃气体的过程。生物油和生物质炭不仅可以替代部分石油和煤炭,而且也是一些化工产品的中间体。”
       李建隆介绍说,生物油是一种用途极其广泛的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产品,加工后可用于锅炉、柴油机、涡轮机等;同时,还可从中提取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经分馏可得到香料、溶剂、树脂等,并可制取多酚、化肥、农药和一些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 生物质炭疏松多孔、灰分低、含硫量低,有着良好的燃料特性;在冶金业可用做炼制的还原剂,熔炼的生铁具有细粒结构、铸件紧密、无裂纹等特点,适于生产优质钢;通过深加工可制成橡胶行业碳黑替代品;还可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尤其是制成活性炭后,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
       据介绍,吉林省颐民宝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历经13年研发与攻关,目前已获得“快速热裂解技术取生物质油的方法”等数项专利,掌握了高效生产生物油的核心技术,解决了诸多科学与工程技术难题。热裂解反应器使用自身产生的燃气加热,不需要其他化石燃料。整套装置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洗涤塔底的含炭重油与裂解过程产生的含油污水、部分炭,按一定比例研磨成油炭浆(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燃料),可作为锅炉燃料使用及生物质发电;生产线采用在线监测,自动化控制,操作方便,安全性强。
       该公司采用改进型真空移动流化床,解决了粉料快速加热、物料易产生堵塞、高温下裂解管使用寿命短等技术难题;他们研发的油气净化工艺,攻克了生物油中细微碳粒去除、高温生物质炭冷却和裂解气冷凝等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使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吉林省颐民宝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平贵杰说,缓解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已是全球的必然趋势。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是农业废弃物,虽然丰富,但资源分散,收集和运输困难,加上季节性强,以及秸秆密度低、体积大,大量存储和运输极其困难,是国内不少生物质发电厂难以保证全年正常运行的原因之一。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生物质发电,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拟在全国范围内与多家生物质发电站联合合作,为电厂提供热裂解生产的生物质燃料。
       对此,平贵杰称,将建立区域性农业秸秆热裂解产业集群,以及生物油精制及生物质炭的深加工中心站,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为解决好原料供应问题,我们还瞄准了‘能源林’。借助国家当前大力推广能源林建设的契机,在河北获批了2万亩荒山荒地用来开发能源植物,还将云贵川等地规划在荒山、荒地上种植能源树种。这既是储备,也是对秸秆之外原材料的补给。”平贵杰称。为确保以生物油为原材料生产化学品,该公司将在河北馆陶新型材料化工园区建设规模化生产、热裂解产品深加工基地。他们还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并在山东青岛建设了两个基地:核心装备生产基地和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技术开发公司。长春的示范装置生产基地,将为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258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