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安全环保 » 正文

冬日温暖与蓝天白云同在 中氢源安氢能供暖体系激发新动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04 22:46:04    来源:中华化工网    浏览次数:903    评论:0
导读

随着供暖季的到来,欧洲人需要大肆买进天然气、氢气等准备取暖过冬的能源。由于国际局势的缘故,欧洲人买到的天然气、氢气等能源价格高达4倍。虽然欧洲各国之前已竭尽全力在储备能源,但并不能保证欧洲能安然度过这个冬天。近年来,气候异常、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也有不少居民开始担忧:是否暖气来了,雾霾天也来了呢?为了探寻清洁供暖方式,中氢源安基于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开发了一种安全、高效、绿色、可循环的氢能供热应用体系——氢能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为我国供热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供暖季的到来,欧洲人需要大肆买进天然气、氢气等准备取暖过冬的能源。由于国际局势的缘故,欧洲人买到的天然气、氢气等能源价格高达4倍。虽然欧洲各国之前已竭尽全力在储备能源,但并不能保证欧洲能安然度过这个冬天。

近年来,气候异常、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的供暖方式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地区当前供暖的主力能源依旧是液化气、煤炭、电等,因此也有不少居民开始担忧:是否暖气来了,雾霾天也来了呢?

为了探寻清洁供暖方式,中氢源安基于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开发了一种安全、高效、绿色、可循环的氢能供热应用体系——氢能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为我国供热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安全高效储运是能源商用的前提

近年来,各省人民政府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推崇清洁供暖方式,积极发展电能供热、地热能供热、太阳能供热及氢能供热多种清洁供热方式,加快供热领域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为了守护绿色家园,我国在2020年明确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零排放的氢能,正是“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是全球能源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而氢能储运,则是整个氢能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中氢源安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打破了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储运技术难题,实现从制氢端到用氢端的产业贯通,在未来能源市场大有可为。

有机液储氢技术所选用的有机液是目前储运氢行业中唯一非危化品材料,具有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挥发、无毒特性,闪点、熔点、沸点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可在常温常压下储运。同时,有机液在储运、放氢过程中损耗极低,可循环使用,大幅降低了能源成本。

公司有机液储运氢技术不仅可以消纳大量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自身的供热、工业、交通等领域的供能,推动相关的氢能产业落地,还能将氢能以有机液的形式高安全、低成本、大规模的运输至能源需求较大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不仅降低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还能使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真正实现能源外销,创造经济产值,为我国双碳战略的实现贡献科技力量。

绿色低碳是新能源体系的标配

由于高压氢气的危化品特性和高压气瓶的特种设备属性,导致氢能暂时无法进入建筑领域实现供热供暖。随着氢能建设的不断升温和绿氢技术的不断突破,氢能供暖优势日益凸显。中氢源安自主研发的氢能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摒除了氢能传统储运方式的弊端,可以使氢能在常温常压下以非危化品且是液体的方式进行储运,从而使氢能在建筑领域供热成为了可能。

目前,公司已与北京热力集团合作,在国内开展了首个基于安全有机液储氢技术的氢能供热示范项目。通过供热领域示范,不仅能够验证氢能供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还将进一步研究氢能热管理和储放氢设备小型化等相关技术,为该技术一年后在车辆、船舶等交通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中氢源安还将继续研发直接使用氢液的热泵技术,即有机液氢能热泵,可进一步提升其供热效率。此外,燃气轮机、锅炉等热机装备也都可以使用有机液储氢技术,下一代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也可以与有机液储氢技术进行很好的结合,在氢能供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氢源安凭借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聚焦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持续开发出应用于建筑、工业、交通三大领域的储能产品、设备及一体化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氢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引领者。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371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