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廖增太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烟台合成革总厂,是国家“六五”期间72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98年12月20日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19年实现整体上市。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外7个制造基地和6个研发中心,构建了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及新兴技术四大产业,实现了全球化布局。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亿元、净利润246亿元。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优良文化氛围
自1978年成立以来,万华锲而不舍、不屈不挠,激扬奋斗精神,传承文化力量,闯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实现了从万华聚氨酯向万华化学、中国万华向世界万华的华丽转变。
万华党委把打造风清气正、公平公正、有为有位的政治生态作为党委核心工作来抓,一直努力创建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山头主义、没有利益输送、风清气正、文化纯净、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
万华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如果亲属的确是公司需要的科技人才,必须经高管层会议集体研究决定是否录用;员工的每次晋升都必须通过相应水平的专业和英语考试,通过由上级、同级、下级进行的“360”评价,保证晋升员工是群众公认的;大力推行“阳光万华345行动”,每年3月集中进行全员利益冲突申报,4月集中开展廉洁谈话,5月集中对公司商业合作方进行廉洁规定宣讲告知,严防利益输送和腐败滋生。
优良文化是万华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是指引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经过40多年的实践和沉淀,万华形成了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体系,指引全体员工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万华优良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关键在于一代代万华主要管理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有为有位的文化氛围。领导班子一心为公、高度团结,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同时,公司明确培育优良文化的第一责任人是主要管理者,要求企业各级管理者忠实践行万华文化,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万华文化,为企业的基业长青提供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
坚定技术创新 不断注入发展新动能
万华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实行“一把手”主抓,所有资源优先向研发倾斜,预算上不封顶。
万华虽地处三线城市烟台,但坚持愿景感召、高薪引才,以超过一线城市的薪酬招聘优秀人才,其中应届博士起薪超过45万元/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自盈利之日起连续5年按净利润15%提取奖金,对现有生产装置技术改进按1年内产生效益的20%~30%提取奖金,对长周期战略性研发项目持续实施阶段性进展奖励;锐意改革,科研彻底去行政化,简化管理环节,取消所有研究室编制,按项目需要灵活组建跨部门课题组,任务结束后解散;技术职级晋升只论技术贡献和成果效益,不论资排辈;建立科学家享受高管待遇、高级研究员享受部门总经理待遇制度,充分尊重人才的知识和价值贡献。
化工新材料的创新是一个多学科、跨领域、长周期的系统工程。万华通过多年努力构建了集基础研究、工艺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和产品应用研发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万华在总部建立总投资68亿元、实验室面积33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人的综合型全球研发中心,重点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材料基础科学创新、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实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战略;在下游客户和市场需求集中地区建立应用创新和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加强产业互动及跨界创新;在主要生产基地建立园区和装置工艺优化的分技术中心,实行不同基地技术骨干轮岗互学,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与国内顶尖院校深入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夯实基础理论研究。
践行绿色发展 争当时代减碳先锋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万华不但要盈利发展,更要肩负起造福社会的使命。2006年3月,万华正式提出了“零排放”目标,即“无组织排放为零,有组织排放100%达标并逐渐减少直至为零”,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提出此目标的企业。
此后,万华又提出打造“三不见”(看不见跑冒滴漏、听不见任何噪音、闻不见任何异味)绿色生态化工园区,践行“零排放”环保理念,全力打造“零碳工业园”,力争2028年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
万华通过与华能、中核等集团合作,布局了风电、光伏等绿电资源以及核电零碳电资源,逐步实现“电力零碳”目标;深入研究装置能量集成,全面优化园区能量供应,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改进生产工艺,不断降低装置本质能量消耗,提高能量副产水平,充分挖掘园区节能潜力;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联合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大在碳循环技术方面的储备;与国内先进的新能源利用与节能服务公司携手,创新性地将多种节能技术耦合在一起,把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热进行回收再利用,为园区生产高品位热能,同时保障社区的冬季采暖,促进能量更高效率利用。
作为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企业,未来万华将在坚持自主创新、精耕细作的同时,抢抓新能源变革机遇,深入研究产业布局与能源变革关系,持续提升绿色能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研究减碳新技术,在碳循环领域加快突破,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世界500强企业,为中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