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化工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化工资源价格上涨 高成本考验氯碱企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10 10:26:53    来源:中华化工网    浏览次数:509    评论:0
导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将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这使得资源价格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中华化工网讯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将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这使得资源价格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受到煤炭、原油等基础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近期化工市场持续高温。在10月份重点监测的20种橡塑产品中,价格上涨的有18种,持平的有1种,合计占比达95%。其中包括磷矿石、ABS、PTA、天然橡胶等产品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作为同时具备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双行业背景的氯碱企业,随着电石、乙烯、VCM以及EDC单体价格的高企,生产成本也大幅增加,氯碱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来转嫁成本压力。从7月份开始,电石法PVC市场报价不断攀升,并创出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达到了8500元/吨的高位,距离2008年8月份9000元/吨的高位仅一步之遥。同时,乙烯法PVC市场报价涨幅也超过了1000元/吨。


  首先,近期煤炭价格的上涨受到了市场的关注。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0月份,发热量为5500大卡的动力煤从每吨720元涨到760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30元,涨幅超过20%。除了冬季煤炭需求旺季来临带动以外,部分“炒楼”资金涌入煤市对煤炭价格的走高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资源税改革的启动也加重了市场对煤炭价格走高的预期。业内人士指出,煤炭资源税改革将由目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有望提高至3%-5%,这将大幅增加煤炭的开采和使用成本。而资源税改革带来的成本增加仍将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传导,这将对下游电价、电石价格的上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作为煤化工产业链中间环节的电石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作为节能减排的措施之一,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清理对高耗能企业的用电价格优惠,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8个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并自6月1日起,将限制类企业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由现行的每度0.05元提高到0.1元,淘汰类企业加价标准由每度0.20元提高到0.30元。由于电石属于高耗电行业,电价每上调0.1元生产一吨电石的成本就要增加350元,所以,差别电价的执行导致电石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部分电石厂家不堪高成本压力不得不选择停产。同时,各主要电石产区也相继公布了淘汰落后电石产能的目标,导致大量中小电石企业停产,电石产量大幅减少。反映在电石价格上,从6月初到10月底,华北和华东地区电石的主要消费地区电石价格从3500元/吨涨到了4000元/吨的高位,涨幅超过了14%,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高。而随着国家对“两高一资”行业的调控,电石价格在第四季度仍将维持在高位。


  再次,从石油化工生产路线来看,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同时,亚洲乙烯、进口VCM和EDC价格都持续走高。CFR东北亚乙烯从7月初的900美元/吨涨至1140美元/吨附近,涨幅超过了25%,虽然受到近期中东乙烯裂解装置重启的影响,乙烯报价有所下滑,但目前仍维持在1000美元/吨附近的高位。单体方面,目前进口VCM价格在900美元/吨,较7月初上涨了17%,进口EDC价格更是上涨了近40%。由于我国采用乙烯法生产工艺的氯碱企业除了齐鲁石化等少数厂家具备乙烯裂解装置之外,其余厂家都需要外购原料进行生产,所以,乙烯和单体价格的走高对这些厂家的成本承受能力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虽然氯碱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售价向下游转嫁部分成本压力,但由于我国PVC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国外大量低价货源的冲击使得我国PVC市场价格难以完全体现其成本变化。而随着资源价格的上涨,不具备原料配套装置的氯碱企业在与国外产品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将进一步被压缩。


  长期来看,资源税改革和对“两高一资”行业的限制将导致煤炭、电石等资源产品的价格重心逐步上移。从近期来看,各主要电石产区在限产政策的影响下,电石仍将呈现出量缩价扬的态势。虽然近几年我国氯碱行业呈现出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转移和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趋势,但在短时间内,多数氯碱企业仍将无法避免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这也是影响第四季度化工产品行情走势的重要因素。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em234.com/news/show.php?itemid=55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chem234.com。
0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华化工网(CHEM234.COM)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393号-3